ECHO艺讯|次元真空:回响当代&未来学中心2022夏季数字艺术展开幕了
次元真空
Dimensionless Reality
未来学中心2022夏季展
开幕/ 2022.7.11
展期/ 2022.7.11 - 8.10
主办/ ECHO ARETE 回响当代艺术空间
未来学中心
地址/ 杭州市上城区白云路24号
协办/ 欧联智慧城市发展集团
支持/ 建学建筑与工程设计所有限公司
“真空”,乃产生万事万物的真实存有。空非无,“非有之有曰妙有,非空之空而曰真空”,即“真空妙有” 。万物之实相皆由真空中转化而来,在多重维度的交错中,相由实转虚,虚实相生。而在物理真空中,多数物质因为缺乏介质而无法传播,但电磁波不受影响。在虚拟世界中找寻非同质存在,何尝不是一种“假有”?我们不妨一起找回超越表层,跨越次元的过去、现实与未来的媒介敏锐、幽默与关怀。
我们这次展出的作品在电光火石中企图实现某种宁静绵长的近未来时空感。艺术作品从来都不是单向输出的,在突破次元壁的真空妙有中,独自闪烁的作品邀您在慌忙的匆匆一瞥中放慢脚步,体会技术生活下万物共生、生态危机、科幻想象、情感意识等等话题的多种新鲜观察与艺术表达,并主动畅想、切身感怀其对现实生活的可能影响。
近几年科技加速发展下所带来的“元宇宙”狂热,带给创作者所思考的,是追问这个虚拟生态的本质,真正为何物。“虚”与“实”不该成为理性规制的二元对象,而是内置于个体的意识与官能中,是将不可见不可知以全感知的次元展现。在“真”与“空”之间,体验艺术创作与感知对未来、自我、生态的媒介本体,以及掀起这真空非空的次元作为创作工具的巨大能量场。
此次展览是未来学中心(Futurology Center)对此类研究议题的一次切片,我们的创作团队在“迷因城市”、“九个明天”、“全息书写”、“脑太空”、“意识圈”、“黑镜系列”、“未来书写”等研究创作和展览演出项目中,讨论中国过现未语境中的赛博格造像法、未来虚拟城市生态、科幻界面;我们自觉揭示在元宇宙乱象表层之下,如何通过元宇宙堪舆、虚拟偶像、宇宙人时尚、数字生命等创作再次搅动这乾坤太虚境,歌颂这些通电的跨次元躯体,we sing the body electric。

这是一个未来考古现场,元宇宙遗迹成为这个交替时刻的培养皿。未来学中心早自11年前就开始用社交媒体平台以及虚拟世界持续研发创作,其实就是当今的元宇宙的早期探索;包括 Audio-Visual 现场演出、线上线下跨国实时互动等。2022年的今天我们重返元宇宙,展现我们的宇宙狂想与文化实验——如中国赛博格、未来堪舆学等系列作品,并将持续推出元宇宙系列创作、NFT、现场声音影像多媒体演出及概念项目,在错综复杂的庞大元宇宙链接空间里,展现未来学中心的文化实验图景。


元方舟 MetaVessel
《元方舟》(MetaVessel)是一件反思当下元宇宙(metaverse)的三维影像作品,作品主人公乔(Joe)即将遭遇一场由虚拟驱逐现实而引起的大洪水“OpenSea”。在这场洪灾中,只有极少数成功登上巨舰“元方舟”的幸运儿才能存活,人类必须经过各种测试以上船求生。未来的数字生活会是什么样?以此问题为出发点,作品对元宇宙潮流下虚拟——现实平衡关系的溃败、被元宇宙洗牌之后的新兴等级秩序以及被新秩序重组后的新后人类身份进行讨论。


当介于一个复生的空间世界,每次的物种灭绝就是一个新的等级秩序的重启。当它们走入“剧场”,新的生态将把他们联系在一个混合的景观中。大流行病肆虐后,未来生态系统崩坏与社会运行机制失控,人类经过第六次物种灭绝,未来混生生物产生新生态的复生,作为对后人类新身份的讨论,隐喻自然秩序失调后的荒诞境遇,对物种共生平等的期许。


卡罗尔 S. 皮尔森曾提出了6种原型概念:孤儿,流浪者,战士,利他主义者,天真者,魔法师。本作品根据六原型设计人物,图像与动画的拼贴,虚拟与现实的混杂场景被计算机以一种炼金术式的方法再生产,呈现为同一性的美感与超现实视觉。高清渲染的拟真计算机建模图像使观者无法区分人物对象的存在可靠性,虚拟的原型图像混淆而消解了超真实的身份,从而向冷战到后全球化时代的权力话语提出质疑。


在失衡的生态中,虚拟世界提供了全新的生态与空间;数字造物的力量在其中恣意生长茁壮。未来植物与生物或许已经开始了此一新生态的复生,通过另一种基因规律,指向另一物种系统的未来历史。


“轶趣乔内岛”音译自吉奥乔·阿甘本的“例外状态”(Stato di eccezione),作品杜撰了一座被意外发现于世界夹缝中的废弃岛屿“轶趣乔内岛”,高耸的建筑诡异又隽永地矗立在该岛之上。跟随着模拟主观视角的镜头,在岛屿和建筑空间内踱步张望,追忆无人岛的失落与回声。


“Stand Alone Complex”(孤立个体集)曾出现于影集《攻壳机动队SAC》并被提炼为标题来表达剧版内核,这种潜在的社会性行为在道金斯笔下被还原为“模因”的生存行为和物质载体,即如动物行为大部分由“基因”决定的一样,人类的大部分行为同样是由脑中储存的“模因”决定的,他们以不断地自我复制来传递,受此启发,我开发了以一款以“模因”为主角的生存模拟器游戏,玩家需不断地自我复制并切换宿主,并根据环境选择,在游戏中实现模因共识。


此作品是一个参观类游戏,作者将根据萨伊德的东方主义的定义,将东西双方喜闻乐见与对方的一些事件和刻板印象等,通过降低冲突的缓和化处理方式,在作品中以房间为单位尝试戏谑地呈现出来,或是某个现象,某个形象,某个行为。


世间之物千万之势,皆有分歧。世人何处之?择势而顺流,则自窄,去势而逆流,则自欺,从万势之流,则自惘。若欲定而自处,唯顺势逆流,呈漩澴,由此心生而势从也。这件作品从一百年前库尔特·施维特斯(Kurt Schwitters)提出的“Merz”概念出发,根据施维特斯自己的描述,“Merz”是一种均等化的动态过程,它除了是艺术风格之外,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世界观,甚至是一种力量。作品尝试在百年后重新思考“Merz”在当下的意义,将中文的“澴”所代表的回旋翻涌的力量和“Merz”动态均等化的力量做连接,试图借此探索一条个体存在于碎片化环境之中,对抗被分割命运的道路。


《离身之形》是艺术家“MBDTF”科幻后人类创作系列的延续。未来会如何?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紧张的历史时期,等待着一个结果:它可能是灾难性的,也可能是理性的。在作品所设定的充满戏剧性的未来世界中,从作者创造的“Inhuman”再到“Superhuman”,原始的冲动与秩序经由被控制的欲望,最终在离身性的驱动下完成超人性的转化。


本作品以民俗传说“情蛊”为主题,在未来背景下展开,虚构“以爱之名”所造的“蛊城”。“蛊城”是一个实验基地,拥有古代秘术与科技结合的“蛊”技术,进行批量生产蛊女和蛊虫的实验。女性为了留住自己喜欢的人,心甘情愿加入“蛊城”,以身作蛊,用下蛊的方式控制心仪之人。本作将中国古代民俗的蛊文化与科幻视觉进行结合,从蛊文化视角展开对未来两性关系的狂想。


这是一个无人的区域,存在的只有实验品。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亦有百态,疾症则更千变万化。诊与疗的规律将遵循整体观在这个实验厂中被验证。这个实为有机体的实验厂模拟人体经络的循行,连接组成五个脏象系统的虚拟现实实验空间。

作品通过赛博格鹤正在繁重工作的图景,反思当代社会劳动的现实意义,并对人人遵守的生存法则之合理性展开思考。仙鹤是社会对劳动人民忠贞且健康长寿的理想映射与改造。在持续不断的电能供应下,新的劳动形态演变成可视的人鹤赛博格身体与外接供能装置,以及由翅膀改造的工作抓取器。作品以赛博格形式的创作手法,探讨当今数字化时代劳动性质的变化和由此引发的反思。

元宇宙的虚拟世界下,依旧有底层劳工做着一些赚取虚拟产品的工作,来确保这个虚拟世界齿轮的运转。他们通过等量的工作量来换取可能等价的报酬,为了在这个新世界求得生存的空间。


《人如舢舨》是作者围绕“从疍民到当下后人类”这一主题展开的反思性创作。疍民是一种多见于亚洲水域的特殊族群——他们以水为家,终生生活在水上且无法上岸。作品虚构了一位上岸的疍民阿欣,以人文的视角构成了一部著眼于大历史语境下的个体叙事。VR部分以“寻找海星村上岸疍民阿欣”为主线切入疍民在“水-岸”复杂关系中展现出的各种隐喻。


作品以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在我的意识里,虚拟世界象征的不是喧闹和涌动,而是脱离物理的绝对静谧。通过虚拟现实记录元宇宙中的生命,漂浮于虚空,感受虚幻的声音,在数字构成的空间中孤独徜徉,探索开拓新宇宙的足迹。


这件作品假想出一个失重的未来世界,主角从一个混沌的世界循环中苏醒,他的目标是被传送到意识里的另一世界,然而当他最终到达对象世界,却发现自己只是其中一个混沌因子,而这预设的世界又将被再次重置。


作品提出一个跨时空的中国赛博格想象,以中国山水、墨家机关城、鲁班和《天工开物》的机械装置法去构建一个山海经世界。异兽以机械和榫卯制结构处理成机械仿生物。梦境的反空间、镜像空间,将《山海经》所含的宇宙观——浑天说,地平,四海,日月出没等特点引入作品的山水地理。以中心的五藏山经为旋转点,山脉分布像一个同心圆一样向外扩展。观者在海山异兽间任意翱翔,感受VR才能体验的异次元之旅。


2095年,人类加速发展使环境遭受巨大破坏。然而科技的突飞猛进,如物理计算能力的提升,控制论的成熟,数字技术应用所带来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社会矛盾,城市全数据化成为新趋势。杭州作为首个数字城市。在“第三次浪潮”数字革命中催生了“阿里泡泡”等富有活力的数据服务商。现在,阿里泡泡推出了全新的服务——“离线杭州”,把记忆中的杭州名胜景观数字化后呈现给客户。然而如此成熟的产品真的能让现实忧患退隐消散么?还是会成为“歧见”的开始?


《工人博物馆》展现了一个生产历史的工厂与一个展览历史的展馆之间的交互。在本作品的叙事中,作为客观实在的历史被特殊的工人生产,然后被爆发的消耗者消灭,进入了加工和再创造的车间,最后堕入回收站。重叠的资讯直射着历史的堆叠,随著进一步的破除,资讯本身的立意也越激进。

作品试图探讨元宇宙当下的潜在问题与道德困境,以此树立和构想元宇宙伦理的红线。人类在对于数字经济的虚拟空间搭建盲目崇拜,将边界无节制的扩宽而产生的虚拟与现实交错的元宇宙幻象。作者基于当下数字经济的发展,反思区块链白皮书、“智能合约”中设立的所谓不可逾越的“道”与“规”,借以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视角展开对未来道德规训的创想,元宇宙启蒙读物 ——“元”子规 ,用以规范进入元宇宙的人,自身的行为仪止、道德品性、处世之道。


在科幻影视中,FUI界面的出现提示着某个异质空间之存在——无论它是智能网络、科幻硬件、抑或是后人类式的生存空间。对科幻界面的探索,也是对科幻视觉叙事的初步实践。姚大钧教授在2013年的“动态视觉与声音现场〞课程中就将 FUI 制作理念、原理和实际技术纳入作为动态视觉设计练习的一部分。在FUI视觉方法的框架下,中医学身体宇宙、生物危机、地理探测、赛博格改造等主题分别在同学们的创作中生成视觉叙事的集合体,形成对“科幻视觉”不设限的创想阵列。




NFT
一台抓娃娃机,来自2099年的虚拟宇宙。目前它被搭载在作者创造的“宇宙人时装周”系列中。作品以体素生成并辅以手工制作来创作3D数字资产,进行未来人类视觉形象的探索与想象。“宇宙人时装周”是目前推出的第一个系列,系列中的角色来自于一个由不同星球的人类创办的科技与时尚研发集团,它存在于虚拟的未来世界中。

在物种达到巧妙平衡的世界中,风靡全网的社交软件“DEEP-IN"打破了物种之间交流的壁垒,使分享与交流变得“畅通无阻”。作品中的主人公,是在“DEEP-IN”创建网络侦探工作室的你,在该平台下载量超过200亿的新闻播出后的一个星期里,接到了不同的网络事件的委托。在平台上MBTI人格是可否社交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地位如同用户的第二性别。你得到的信息是真实的吗?你的行为是“正义”的吗?

《动物世界》是以各种不同的动物为原型,绘制的NFT像素化头像系列。利用不同动物的特征代替个人形象,以此形象传递出个人性格,同时也希望根据这一系列NFT,唤起人们对动物的好奇心和保护心。目前为止,该系列的头像都由手绘完成。

Daisy作为一只被选育的斯芬克斯,从出生就接受着各种改造,心理和身体的创伤让她试图瓦解自己的身份,患上了分离性身份障碍,通过人格状态的切换构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时而是国王,时而是奴隶、科学家、实验体……
中国赛博格
Sino Cyborgs

“雷出万物出,雷入万物入。”赛博格傩师身著绝缘防护傩衣、连接雷公傩面求得赛博雷公神降。以右手法器“槌”检测疫病类型,外接脑导入雷电分析疫病资讯且培养菌种,最终以左手法器“楔”为患者打入疫苗。灵感来源于湛江地区以雷公为主的傩文化。由于气候多雷,古人崇敬雷公,酬雷神便是驱逐病疫、求得平安泰康最真诚愿望的载体。传统傩文化与驱逐病疫的科技结合创造赛博格傩师的形象,化信仰与想像为实体。

“你是否是宠物爱好者?你是否因为要经历与宠物离别的过程而伤心?赛博格宠物——饕餮将填补你的遗憾。”赛博格饕餮形象脱胎于后母戊鼎。以鼎身饕餮纹衍生为饕餮首部,鼎主体为身躯,鼎足为四肢,来展现出一个饕餮神兽小宠物的样貌。灵感来源于当下圈内万物皆可拟生物化的现象,对宠物文化提供一种未来构想。赛博格饕餮躯干延续鼎作为炊具或礼器炖煮食物的作用,同时也映衬著饕餮贪食的形象。内置情感分析演算法,让它可以与主人实现共情,是你居家生活的好伙伴。

“信神财生,证券至上。”通过观察广泛存在于当下社会中的赌徒心理,结合中国古代的神明信仰,想像以财神为形象的赛博格证券推销员。证券公司将人改造为伪神,形象由多种功能组成。按照使用步骤,在卷轴上签署用户姓名即完成购买;如用户不愿购买,可先通过宝箱抽取招财币,扫描二维码即可兑奖。购买完成可通过头部印表机获取购买凭证,推销员会将用户的数据通过金葫芦上传到云端,以便后期的服务。

性别话题在网路上讨论非常激烈,而对于现实生活里的学生群体来说,性别教育却是非常矛盾的,因此借用作为赛博格的学生思考当下性别教育的矛盾:统一的校服让所有人去性别化,但统一的课本却想让我们更“阳刚”。成为人机一体的赛博格的学生可以抹除原本不合规定的个体数据,并且通过插入阳刚课本来导入内容数据,以此成为教科书式的“阳刚人”。

作品以一个睡梦中的书生赛博格形象,展现古今中国青年在“财能至上”的社会因机会的不平等而选择“躺平”反抗的现象。然而这种躺平对于工薪阶级的家庭来说,往往并没有看上去那么自在从容。就像华丽精美的瓷枕,看着诱人,睡起来却并不舒适。相传从前有一个穷困潦倒的卢书生,在客店梦见自己中进士后儿孙满堂生活美满,醒来店主的黄粱饭还没做好。在成功人士所书写的多得能压弯脊梁的各式鸡汤书籍中,那些被描绘的美好未来终究只是黄粱一梦。

虽然选择了妥协,但在妥协之中依旧存在着反抗。尽其所能增加一小时内游戏量的未成年少年赛博格形象由此而生。在游戏限制出现之后,一些未成年人耗费大量时间甚至金钱去追逐稀少的游戏时间,这样的现象是否让防沉迷的结果走向了反方向?赛博格形象通过多肢、多屏等方式来表现该形象对游戏量的扩大,不稳定的结构展示压缩的时间下进行游戏的局促;同时与电子游戏完全连接的改造,也把未成年人为了短时间内高效游戏而进行全身心地投入这样的现象进行视觉上的直观表现。

中国民间十二花神的传说中的十二朵花对应了十二个历史女性人物,体现出中国古人对美好女性形象的想像与向往,而《杏花神・杨玉环》中运用赛博格改造花神之一杨玉环的花型形象给历史中的花神在今天赋予了新的定义,展现当下女性“容貌焦虑”的现象——用破坏与限制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杨玉环圆润丰腴的视觉形象的方式来表现目前部分中国女性处于西风渐近下的自我改造的现象——为了达到理想的指标可以使用一切手段,对身体与心理进行过度限制。这种量化且同质化的美在东方的确立是否有违对女性外貌的审美多样性?

“形与神俱,终尽天年”生命这一概念在中国有其独特性,此形象是参考《黄帝内经》中对于生命的理解,进行的经脉生命赛博格系统的创作。在技术高度发展的未来中国社会中,科技控制介入人体生命系统,经脉这一独特的生命系统被实体化,形成这既以个体生命独立存在,又以集体生命聚合的生命系统。它通过两臂的接入输出口实现资讯的传递;腰间的蔽旗既代表着个人等级身份,又上传个人脉息于集体统领控制,以维护集体秩序;背脊的岁疤则一岁一痕,记载着生命的变化以预兆个人亦或是集体的命理。

2010年,开放媒体系 Open Media Lab 开设了“社交媒体艺术现场”课程,国内首例;近年,“中国赛博格”科幻创作成为整个创作教学系统的重要环节;2021年,Open Media Lab 创造性地将“社交媒体”和“赛博格”加以融合,推出“社交媒体赛博格”创作系列,对发生在当下中国的各类社交媒体进行深度剖析、反思、解构,从批判性思维分析图到赛博格设计,最终以概念性赛博格的形制反映当下青年对中国社交媒体平台的深刻反思。

增强现实赛博格
增强现实(AR)与虚拟现实(VR)是末来学中心一直以来的重要研发方向,作为国内首批创作中国科幻VR的创作集体,未来学中心也曾前沿性地对杭州城进行AR定点艺术实验。对于 VR 与AR 的研究以及实验是末来学中心元宇宙创作计划的重要过程。本次展示选取末来学中心标志性的中国赛博格创作,将它们以增强现实的方式分布在展厅中,让赛博格所处的元宇宙空间以第二自然的方式与现实空间锚定,延展人机造像与科勾叙事的视觉边界。

这是一个在社交战争中遗存下来的雕像。这个士兵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无形的伤害贯穿了他,这是致命伤。我们尚不明确伤害来自哪里,或许是士兵自己。士兵的头已经被秃鹫所控制,秃鹫即是社交软件的投影。它已经不是控制了身体的某个部分,它想去侵蚀人类、杀死人类剩下的人性。在这场社交战争的缩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在防守中逐渐失去了控制的主权,秃鹫的思想代替了人类。秃鹫的控制下,即使濒死,士兵仍要传递出手中的二维码。里面的信息未知,或许用二十世纪的“手机”可以一探究竟。
关于回响空间
